3月22日,在位于米东区盛达东路街道的双钱集团(新疆)昆仑轮胎有限公司,武威市人民政府驻新疆办事处负责人吉科(左一)率领的回访调研团,在对企业及甘肃籍员工进行回访调研。 (记者宋建华摄)
新疆网讯(记者宋建华)今后,甘肃省武威市务工人员来乌鲁木齐务工,不仅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企业和岗位信息,还会有专门的线上线下对接服务平台提供“接力式”就业服务,实现精准就业。
近日,由米东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米东区化工工业园区、盛达东路街道及企业组成就业服务团队,来到武威市考察调研,并与武威市人社局及当地高校签订就业合作协议,打通了双方就业合作绿色通道。
3月22日,武威市回访调研团对双钱集团(新疆)昆仑轮胎有限公司、新疆隆炬新材料有限公司进行回访调研,继续细化两地就业务工协作事宜。
近年来,随着新疆发展,甘肃籍来疆务工人员逐渐增多。武威市人民政府驻新疆办事处负责人吉科说,武威务工人员集中在米东区、经开区(头屯河区)、甘泉堡工业园区等地,双方的人社部门都有交流。
“米东区委、区人民政府主动作为,率队到武威市开展劳务协作,就共同做好劳动力稳岗就业、技能人才引进等多个内容达成框架协议,推进了就业工作全方位、多领城合作交流。”吉科说。
米东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服务管理中心副主任苏玉萍说,此次武威之行,他们还带了五家有用工需求的企业负责人,与当地人社部门及院校对接,促进精准就业。
在武威市,双方人社部门签订《2022年就业(劳务)合作框架协议》,将在技能人才、劳务协作等方面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搭建供需对接平台,通过联合举办供需见面会、专场招聘会、网络专场招聘会等,帮助各类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富裕劳动力跨省(区、市)劳务输出,实现精准对接。
苏玉萍说,双方还将建立网络对接服务平台、微信对接服务平台等,实现企业和岗位信息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建立起“接力式”就业服务工作机制,打通线上线下绿色通道。
“企业目前有300多名甘肃籍员工,这些员工就业很稳定。”双钱集团(新疆)昆仑轮胎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张毅说,企业要启动三期项目建设,需要大量员工,搭建跨区域就业平台,为企业解决了实际困难。
苏玉萍说,双方就业务工平台的建立,既为米东区及相关区县企业提供人才需求,也能解决武威市富裕劳动力精准就业,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双赢。
□继续阅读
跨区域校企合作助力精准就业
近日,在武威市及米东区双方人社部门见证下,米东区、甘泉堡经开区的三家企业与武威职业学院签订人才培养合作框架协议,开启了区县跨区域校企合作的试点工作。
武威职业学院是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设立专业58个,有全日制专科在校学生1.3万余人。
按照协议,武威职业学院每年邀请签约企业参加学校举办的毕业生招聘会,并根据企业需求组织实习学生进入企业开展顶岗实习,并在企业建立长期实习就业基地。
学校还将根据企业的要求,协调、促成专家、学者和专业教师等参与企业项目开发、成果转化、管理培训等方面的工作,为双方合作牵线搭桥。学校还将根据企业岗位特点,共同协商实施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共建专业核心课程、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签约企业及时将岗位需求等信息传递给学校,为在校学生实习实训和应届毕业生就业等提供支持和帮助,企业还将积极与学校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跨区域校企合作引进人才,将为企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也为学生实习、实训、就业提供更大空间。”苏玉萍说,双方还将共同探索新型跨区域校企合作模式,不断促进产教融合。
新疆隆炬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碳纤维项目今年9月将投产,仅今年就需600余名员工,项目建成后总用工达3000余人。企业人力资源部部长王丽说,与武威职业学院签约,弥补了本地人才不足的缺陷,为企业提供稳定人才培养渠道,助力企业发展。
苏玉萍说,他们将继续完善跨区域校企合作模式,为米东区及其他企业搭建桥梁,培养更多专业技术人才。(记者宋建华)
声明: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并未作任何商业用途,旨在为公众传递更多信息、服务大众。如因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务必在相关作品发表之日起30日内进行,我们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