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往时空里的“慢工”和“细活”,在非遗传承人的手中渐渐重回我们的视线。
在乌鲁木齐市日前公布的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锔瓷、调香、彩鞠、掐丝珐琅画……让人不禁对传统技艺悠然神往。
记者采访了本次新增的部分非遗项目传承人,听他们讲述传统技艺的魅力与坚守。
黄淑华
调味香料制作技艺传承人黄淑华:辛香料调味品凝结着中华传统智慧
在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有一个传统技艺类项目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调味香料制作技艺。4月12日,记者联系调味香料制作师黄淑华,随即来到“黄燕燕香料博物馆”。
踏进店内,各类调料的香味扑面而来。今年58岁的黄淑华说,他们家族从曾祖父辈开始从事调味香料的制作,如今已有上百年历史。
“我从小看着父亲制作调味香料,也对调味香料有着独特的喜好。到现在为止,我看到有香味的植物都会非常兴奋。”黄淑华说。
黄淑华介绍,辛香料调味品制作技艺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着中华传统智慧,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辛香料也称香料,是用植物种子、果实、根、皮、叶等,通过炒、摔、醒、合、碎等技法制成的调味品。以家族、师徒方式传承至今。主要工艺有炒香、摔香、醒香、合香、碎香等。
黄淑华从小跟着父亲学习如何挑选辛香料原材料、配比方式等制作技艺。
1993年,黄淑华从兵团第六师102团一家食品加工厂下岗。在面临就业困境时,凭借辛香料调味品制作技艺创业的想法在黄淑华脑海里产生。“创业初期,我每天拉着人力车来到市场上叫卖,一吆喝就是一整天。后来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这也让我更加有了信心。”
如今,黄淑华当起了调味香料制作技艺的传播者,定期到广州、上海、北京等城市与专业人士交流学习,并把学到的技艺带回乌鲁木齐市应用于本地市场,还传授给本地学徒。
黄淑华把传播调味香料文化当作自己的使命。“这次调味香料制作技艺能被列为乌鲁木齐市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是对我的一种鼓励,也让我有了新的动力。”黄淑华自豪地说。
李华
掐丝珐琅画传承人李华:新疆山水风景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
4月13日,记者来到市级非遗传承人李华的隐鹿画坊(掐丝珐琅技艺工作室)时,她正在制作一幅掐丝珐琅画。首先,她把事先画好的白描图拓印到木板上,用金丝镶嵌的方式把图案完整描绘出来,再在木板上刷胶固定图案,然后用镊子夹起金黄色的氧化铝丝,只见李华左手拿着铝丝,右手中的镊子与剪刀流畅切换,在一弯一绕之间,一幅精致的掐丝珐琅画初步定型。
“掐丝珐琅画主要有画稿、拓稿、掐丝、点蓝、补色、固胶等重要的几个工艺流程。说起来简单,但是要完成一件作品,往往要用好几天时间,大一点的作品工期还要更长。”李华说,她曾用3个月时间才完成一幅壁画作品。
据了解,掐丝珐琅艺术,起源于元末明初,是在我国艺术瑰宝景泰蓝的基础上衍生发展而来的。掐丝珐琅画,是将珐琅技法移植到画板上的特种绘画艺术形式,其主要材质为仿金丝和珐琅釉料,不仅突破了景泰蓝只能附着于铜胎的限制,而且将珐琅技艺拓展于平面载体并使其产生立体效果,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收藏价值和人文价值。
“我自己也是工艺美术出身,大学毕业后接触到掐丝珐琅画,就喜欢上了。新疆的山水风景也源源不断地给我提供灵感。”李华在传承的基础上,用库木塔格的沙子等材料在掐丝珐琅技艺上做创新,并以此来展现新疆风情的魅力。她的作品《喀什古城》《净土》《新疆风情系列》《胡杨系列》等曾获国家级、省级、市级等荣誉。
“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学懂弄通,更要传承发扬。”李华希望接收更多学徒,让孩子们认识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技艺,培养出新一代的非遗手艺人。“如果自己有能力的话,我希望能举办一次个人展览,让更多人认识非遗技艺,让它拥有更高价值。”李华说。
颜鹏力
锔瓷修复技艺传承人颜鹏力:修补的是器具更是一份情感
4月12日,记者来到锔瓷匠人颜鹏力的工作室,这位“90后”姑娘接触锔瓷修复技艺已有8年。
记者询问颜鹏力,是什么使她对此技艺产生兴趣时,她回忆说,在2014年,看到一篇有关锔瓷技艺的文章,便被文章里修复的瓷器吸引,开始寻找这方面的手艺人。
通过多方寻找,联系到了国家一级雕刻大师、锔瓷匠人王振海,前往北京拜他为师学习锔艺。从此,她便爱上了这一技艺。锔瓷有两条脉络,一个是为民间“补盆补碗”的粗活,还有一个是经过艺术加工的细活,颜鹏力所学便是后者。
“多数顾客想要修复的,往往不仅仅是瓷器本身,而是一份情感。”颜鹏力说,她的大多数顾客带来修复的器具都有一定的纪念意义“。曾有一位阿姨带来一个汤勺要求修复,我一看是市面上很常见的汤勺就建议她省下修复的费用,但她说这是丈夫生前的随身物,坚持修复好留作纪念。我当时觉得自己做的事真的很有意义。”
“本次能入选市级非遗名录让我非常高兴。传承和保护是从‘被看见’开始的。目前,锔瓷技艺还处于普及阶段,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一份力量打开更多人对锔瓷技艺的认知通道,让这门技艺得以传承。”颜鹏力说。
(记者娜扎开提·柯尤木)
后记:
“最好的保护,就是让非遗被更多人了解;最好的传承,就是让非遗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而非遗保护工作的核心内容就在于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乌鲁木齐市文化馆副馆长石忠明说,乌鲁木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保护已经步入正轨,各项工作正有序展开。目前乌鲁木齐市有国家级传承人2人、自治区级传承人26人。今后,会不断为传承人谋求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在积极展示非遗保护工作成就的同时,也为生产性保护牵线搭桥。
声明: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并未作任何商业用途,旨在为公众传递更多信息、服务大众。如因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务必在相关作品发表之日起30日内进行,我们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