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宝藏村有11个非遗项目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县乌兰再格森乡乌图阿热勒村的民间艺人,在博湖县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表演托布秀尔弹奏。(郭城)
“大家再熟悉一下动作要领,来,一起抖肩、下腰……明天咱们要拿出专业水平,让游客看了就想学。”11月29日,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县乌兰再格森乡乌图阿热勒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耐德曼,在指导舞蹈队的队员们集中排练萨吾尔登舞蹈。
乌图阿热勒村非遗资源丰富,其中新疆蒙古族服饰、蒙古族刺绣、蒙古族祝赞词和萨吾尔登舞蹈4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还不算,我们村的蒙古族托布秀尔音乐、蒙古包制作工艺等7个项目,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村里有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150余位,被誉为博湖县的‘非遗村’呢!”说起村里的非遗资源,乌图阿热勒村党支部书记桑加甫如数家珍。
依托毗邻国家5A级旅游景区博斯腾湖大河口的区位优势和“国家重点旅游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三块金字招牌,乌图阿热勒村党支部组织村民成立了蒙古族传统服饰队、托布秀尔弹奏队、萨吾尔登舞蹈队、蒙古族民间长调队等4支民间表演队伍。
从每年五月初到国庆节,在村党支部的组织下,4支表演队进景区、进农家乐、进牧家乐等开展文艺表演,忙得不亦乐乎,人均月收入超过4500元。
“非遗的每一次精彩亮相,都让各族群众领略到技艺之美、匠心之美、传统之美,感悟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博湖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高来说。
在工作队的指导帮助下,乌图阿热勒村党支部把包括非遗传承人在内的民间手工艺者组织起来抱团发展,成立了民族服饰手工艺品制作合作社,并在景区内开办了蒙古族服饰、刺绣旅游纪念品及伴手礼专卖店。
“咱们在用线的时候要注意色彩的搭配,颜色不能太多……”当天下午,国家级蒙古族刺绣技艺非遗传承人米代在乌图阿热勒村“乌丽奇”刺绣坊,给十几名妇女讲授蒙古族刺绣技巧。
为了让更多游客能领略到蒙古族刺绣的独特魅力,进一步拓宽村民家庭收入渠道,乌图阿热勒村党支部和驻村工作队打造了“乌丽奇”刺绣坊,将村里有一定刺绣基础的妇女组织起来,由米代指导完成刺绣订单,再由合作社让产品走出去。去年,村里有27名妇女参与其中,人均增收6000元左右。
乌图阿热勒村运用“非遗+节庆”“非遗+旅游”“非遗+演艺”等模式,将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把更多的文化活动、文化内容、文化符号注入到四方游客的心间。
“非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不能停留在书上或者博物馆里,要将非遗学起来、用起来、穿起来、跳起来、唱起来,活跃在大家日常生活中,这才是最好的传承。”高来说。
博湖县投资188万元,在乌图阿热勒村建设了面积为1000平方米的博湖县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今年内,一个集展演剧场、排练厅为一体的博湖县西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中心也将完工并投入使用。
“我们要坚持文旅与民生融合,进一步发挥本村的资源优势,带动更多乡亲们参与进来,让资源活起来、产业旺起来、村民富起来。”桑加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