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马金明
“一颗真心+百分热情+万分努力=‘一百万’的人民调解”,这就是荣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顾海英同志调解工作的生动写照。
多年来,顾海英从事着公益事业,并担任沙湾市学雷锋志愿者协会党支部书记、会长。长期的基层公益经历让顾海英更加了解群众的所愁所盼和内心所想,更易深入和贴近群众,在一次参与法院庭审案件的过程中,作为陪审员的她深感人民调解工作意义重大,于是选择做一名人民调解员。
沙湾市凯旋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顾海英调解室”人民调解员顾海英说:“我起初在沙湾市人民法院是一名陪审员,在陪审案子的过程中,我感受到法律的威严,尤其是在庭审的时候,可能有些小点的矛盾一旦进入到那种氛围,往往让双方当事人失去了一种耐心,也失去了一种温情,特别容易因为一些小问题,闹得不可开交,即使是赢了官司,但是失去了人情。我觉得如果是把一些简单的事情,事实清楚的一些矛盾纠纷用调解的方式去化解更好一点。”
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发挥自身价值。2016年,顾海英受邀成为沙湾市人民法院一名光荣的人民调解员,并成立了自己的调解室。多年来,她在调解工作中坚持法、理、情相结合,积累了“正义言辞讲清法理、循循善诱讲明事例、感同身受讲透情理”的调解方法,促使当事人收到情明、理顺、事通的化解效果,赢得了当事人的高度信任和一致好评。
当事人杨国华说:“她是一个客观、公正、热情为民服务的调解员。能够充分运用法律和调解的技巧,与各方当事人进行沟通,在调解过程中,我们各方当事人能够充分地感受到司法的公平公正,都由衷地对她这种热心,以及公平公正表示感谢。”
在做调解工作中,每一件纠纷都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化解的,考验的是调解员的韧性和耐心。特别是当面对调解工作中难啃的“硬骨头”,顾海英总是坚持用“一颗真心+百分热情+万分努力”来化解一个个矛盾纠纷,达到诉前解纷。
沙湾市凯旋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顾海英调解室”人民调解员顾海英说:“我们在调解过程中,确实也是碰到了当事人双方有一方不让步,我印象中调节过一个建筑施工合同的案件,反反复复总共调了13次,看到我又这么诚心地一次一次把他们约到一块,把这些道理、人情还有案件的难易程度,以及进行调解的优惠条件反反复复地说,他是被我这种耐心所打动了,最后促成了调解。 ”
多年来,顾海英始终秉持“正义言辞讲清法理、循循善诱讲明事理、感同身受讲透情理”的工作理念,坚持法、理、情相结合,以法育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共调解各类案件2100余件,调处成功率达98%,达到了“横眉怒目来,携手并肩去”的工作目标,有效地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筑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沙湾市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蔡旭说:“她凭借着一颗真心,热情地接待每一位当事人,更是凭借着一颗公心,公平公正地处理了一起起的矛盾纠纷,通过她的化解,减轻了我们院的诉讼压力,更是为我院的诉源治理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多年来,顾海英坚持从事各项公益事业的同时,积极利用“名人效应”,引领更多的人参与到人民调解工作当中,凝心聚力,共同发力。在她的努力下,现今沙湾市已建立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6人,仅专职队伍年度化解纠纷900余件,为当事人挽回经济损失800余万元。更多人也因为她的感召加入法律志愿服务队伍,定期深入乡村开展法律服务解纷与释法宣传,逐步形成辖区党群、乡村法律沟通的“连心桥”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法律志愿服务的“法治品牌”。
沙湾市凯旋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顾海英调解室”人民调解员顾海英说:“对我自己做这项工作有个坚定的信念,就是希望这个社会多一份和谐,少一份纷争,咱们毕竟大部分案件都是老百姓和老百姓之间的事情,老百姓和老百姓之间,如果能够和和谐谐的话,我们这个社会就是和谐的。如果能够用这种调解的方式去搞的话,我觉得更是多一份人情味,多一份法律的温情。今后我也是会在这个岗位上坚持地把它做下去,能够充分发挥我一个调解员的作用,也作为一个党员,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