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雷木果 李学锋 喀伍力江
仲夏时节,绿野荡漾。站在英吉沙国家湿地公园的2.7万亩湿地上,举目远眺,静静流淌的库山河、依格孜牙河碧波荡漾,茂密的红柳、苍翠的芦苇、高大的香蒲随风摇摆,满满绿色尽收眼底,层层新绿随风摇曳,宛如一条绿色的万里长城,游人徜徉其中,一幅和美画卷徐徐展开。
河水潺潺流淌,流域绿为底色。英吉沙国家湿地公园地处昆仑山东北麓,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离县城4公里。始建于2013年,总面积5.73万亩,其中湿地总面积2.69万亩,主要包括沼泽湿地、河流湿地、人工湿地类,草本沼泽、永久性河流、季节性河流、洪泛平原湿地、库塘5个湿地型。
生态好不好,鸟儿来投票。优质生态环境背后,是英吉沙县守好一湖碧水,以生态高质量建设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不懈努力。近年来,英吉沙县坚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健全湿地资源保护管理机制,提升英吉沙县湿地生态系统的安全和稳定。
英吉沙国家湿地公园国家保护动物的数量、种类实现连年增长,目前,已监测发现鸟类60余种。
“针对60余种鸟类的保护,我们定期开展巡护,对受伤的鸟类及时进行救助;在冬季下雪天气,对鸟类进行投喂;在县乡镇巴扎上结合普法宣传活动对鸟类进行宣传保护,让全县群众提升对鸟类的保护意识。”英吉沙县林业工作站站长韩善伟说。
“叽叽喳喳”“咕咕嘎嘎……”7月9日,走进英吉沙县的鸟类博物馆里不时传来各种鸟叫声。该馆位于英吉沙县芒辛镇国家4A级景区南湖旅游度假区内,是当地生态保护与科普教育的重要地标。目前,它是全疆最大的鸟类活体标本主题博物馆、唯一的湿地鸟类科普宣教基地、新疆地区代表性鸟类集中展示馆。
“博物馆中收藏了丰富多样的鸟类标本,有314种、526只活体鸟类标本,其中还有鸟类‘大熊猫’国家濒危鸟类白眉鸭和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白鹳和黑鹳……”该馆讲解员娜迪热·艾麦提正为游客讲解。这些栩栩如生的标本不仅展示了鸟类的美丽姿态,更让人们对鸟类的多样性有了直观的认识。
娜迪热介绍,馆内以“新地”“新境”“新城”为脉络,设置了3个展馆、11个主题展区,以体现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监测湿地生态环境、开展鸟类科普研究及生物链的平衡为主线,运用科技、媒体、标本等手段,生动地展现本地鸟类生存、栖息、繁衍等习性特征,集科学性、欣赏性、趣味性于一体。她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博物馆,让更多的人了解鸟类的生态特征和生存现状,从而增强大家对生态保护的意识。”
鸟类博物馆不仅成为了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吸引了众多学生和游客前来参观,激发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态保护的责任感,也有助于提升当地的旅游文化内涵,促进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生态财富,又是社会经济财富,只有把“绿水青山”建得美,“金山银山”才能做得好,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才能行稳致远。
走进英吉沙县新城产业园区的喀什蓝遍天智能织造有限公司,山东瀚墨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员宋彦飞正在调试风机、压滤机等污水处理设备系统,宋彦飞介绍:“我们公司承建了喀什蓝遍天智能织造有限公司的污水站改造项目,该公司主要的排污种类是印染废水,每天的处理量是480㎥/d。通过前期的取样化验数据,我们进行了改造方案,用了A20+MBR膜的污水处理工艺,达到印染工业废水的排放标准,现在正在调试阶段。调试阶段还投加了菌种,以及对水质的进水量进行控制。”
喀什蓝遍天智能织造有限公司于2023年入驻英吉沙县,拥有10条先进的牛仔服装生产线,月配套生产30万件牛仔服,产品远销中南亚等国家。今年,计划生产牛仔服装360万件,年产值可达2.2亿元。“我们不断投入研发资金,推动生产技术的升级和创新,引入了更高效的清洁生产技术,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减少原材料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同时,我们积极采用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确保排放物达到国家环保标准。”喀什蓝遍天智能织造有限公司行政主管吾逊木江·阿布迪力木江说道。
英吉沙县抓好突出环境问题治理,聚力污防攻坚,不断夯实筑牢生态本底,为群众带来更多“绿色福利”,倾力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图,在蓝天碧水间奏响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华章。
今年上半年,英吉沙县全县优良天数154天,与同期相比增加4.8个百分点。河流、湖库和水源地优良水质比例均实现100%,未发生土壤污染事故,全县水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英吉沙县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大队长谢晓肖介绍:“英吉沙县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定期深入热力生产水泥,砖瓦制造等6家重点污染企业现场检查,确保污染治理设备稳定运行。督促建筑施工工地商混站,砂石料厂落实封闭式生产堆放和定期洒水降尘等措施,确保扬尘治理措施到位,落实河长制,强化入河排污口和黑臭推进监督,每季度一次对末端水龙头开展监测,确保群众饮水安全。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废旧地膜回收率达80%以上,开展垃圾乱堆乱倒排查解决垃圾围城问题。”